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家园互动>>健康关怀

食物过敏、细菌性痢疾

宝宝食物过敏怎么办

食物过敏是指由于食物中含有导致消化系统和全身性的变态反应的成分让身体发生一些症状。过敏症状一般反应在呼吸道、消化系统和皮肤黏膜方面。

呼吸道症状:表现为流鼻涕、打喷嚏、咳嗽、鼻炎、支气管炎、哮喘等。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腹痛、体重增长缓慢、肛门灼热和红疹等。

皮肤黏膜症状:荨麻疹、手脚肿大、喉头水肿、皮肤干燥、流泪、眼皮肿胀等。

上述提到的所有症状里,哮喘和喉头水肿病情发作时是比较危险的,会引发呼吸困难,严重者甚至窒息,因此应及时就医。不过,如果过敏情况不很严重的话,可能不会那么容易显现出来,而是通过细微的变化体现,例如心情不好、哭闹、多动、暴躁等。

一旦发生食物过敏后要怎么办呢?

大多数过敏症状都比较明显的显现,家长可以根据宝宝不同的情况进行处理。如果是荨麻疹、流鼻涕等较轻的症状,可以考虑在家观察,同时吃些抗过敏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如果宝宝产生哮喘、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的情况,应马上就医进行治疗。如果宝宝产生腹泻或者呕吐,则需要补充盐水,以防脱水情况。

如何找到过敏食物?

找到宝宝针对哪些食物过敏至关重要,不过宝宝每日所食用的种类很多,找到过敏食物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因此需要家人仔细观察,并在医生的帮助下进行找寻,常用的方法为皮肤过敏原点刺实验和过敏原特异性抗体检测。

如果确定了过敏食物,宝宝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避免这种食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不吃这种食物以外,还要对可能具有这种食物的其他加工类食物也有所避及。另外,对交叉过敏反应的食物也要注意。例如,如果宝宝的过敏食物是牛奶蛋白,那么除了更换奶粉外,还要注意牛奶饼干、冰激凌等含有牛奶蛋白成分的食物,并且,羊奶粉和豆奶粉也是不能食用的,因为这两者之间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如果对牛奶蛋白过敏,也有可能会对羊奶和大豆蛋白过敏。

过敏食物是否终身都不能再吃?

宝宝对某种食物过敏,并不意味着宝宝今后都不能再吃这种食物。一般在避食之后的3—6个月,在医生的帮助下进行脱敏治疗,宝宝可以慢慢接受过敏食物。并且,宝宝在身体发育的同时,免疫系统和为肠道屏障功能也发育成熟起来。因此,很多过敏食物,在宝宝长大后都会被“解禁”。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亦称为志贺菌病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转为慢性者,可能是未经及时正规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以轻症非典型菌痢患者与慢性隐匿型菌痢患者为重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流行期为6~11月,发病高峰期在8月。分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

1.急性菌痢

主要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可分成四型:

(1)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症表现,畏寒、发热达39、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先为稀水样便,1~2天后稀便转成脓血便,每日排便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著。常伴肠鸣音亢进和左下腹压痛。一般病程10~14天。

(2)轻型(非典型) 全身中毒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均不明显,可有低热、糊状或水样便,混有少量黏液,无脓血,一般腹泻次数每日10次以下。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以此与急性肠炎相鉴别。一般病程3~6天。

(3)重型 多见于年老体弱或营养不良的患者。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及肠道症状。起病急、高热、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及腹部(尤为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明显,脓血便,便次频繁,甚至失禁。病情进展快,明显失水,四肢发冷,极度衰竭,易发生休克。

(4)中毒型 此型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患者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皮肤花纹、反复惊厥、嗜睡,甚至昏迷,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休克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脑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和混合型(兼具以上两型的表现,最为凶险)。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毒素的作用,并且可能与某些儿童的特异性体质有关。

2.慢性菌痢

菌痢患者可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可能与急性期治疗不当或致病菌种类(福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有关,也可能与全身情况差或胃肠道局部有慢性疾患有关。主要病理变化为结肠溃疡性病变,溃疡边缘可有息肉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导致肠道狭窄。

急性菌痢史,急性期后症状已不明显,受凉、饮食不当等诱因致使症状再现,但较急性期轻。

细菌性痢疾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及时发现患者和带菌者,并进行有效隔离和彻底治疗,直至大便培养阴性。重点监测从事饮食业、保育及水厂工作的人员,感染者应立即隔离并给予彻底治疗。慢性患者和带菌者不得从事上述行业的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

饭前便后及时洗手,养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应注意饮食和饮水的卫生情况。

3.保护易感人群

口服活菌苗可使人体获得免疫性,免疫期可维持6~12个月

 


附件

打印】【关闭